抓住這幾點,萎縮性胃炎可以逆轉(zhuǎn)
時間:2024-12-23 瀏覽次數(shù):
次
很多人都可能飽受胃部疾病的困擾,慢性胃炎是最常見的胃部疾病,其中尤以慢性萎縮性胃炎對我們的健康危害最大。怎樣盡早發(fā)現(xiàn)慢性萎縮性胃炎,并避免進一步發(fā)展?

什么是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多樣,因人而異,常見的癥狀有以下幾個方面。
1.消化不良:常感到上腹部不適、脹氣、早飽和噯氣,這是由于胃黏膜萎縮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影響消化功能。2.腹痛:上腹部隱痛或燒灼感,特別是在進食后癥狀加重。3.體重減輕:由于消化功能減弱和食欲減退,體重可能逐漸下降。4.貧血: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導致維生素B12吸收不良,進而引發(fā)巨幼細胞性貧血,表現(xiàn)為乏力、頭暈、皮膚蒼白等癥狀。5.反酸和惡心:胃黏膜受損和胃酸分泌異??赡軐е路此岷蛺盒母小?/span>
慢性萎縮性胃炎目前被認為是胃癌的一個癌前疾病,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患者,罹患胃癌的概率會遠遠高于普通人群。特別是萎縮性胃炎伴有中度以上腸化生及異型增生更具有癌變的危險性,一旦胃黏膜出現(xiàn)不典型增生,癌變機會明顯增加。
胃癌的發(fā)展過程: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異型增生→胃癌。

萎縮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shù)目減少,胃黏膜變薄,黏膜基層增厚,或伴幽門腺化生和腸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
腸化生:胃黏膜上皮被腸型上皮所代替,即胃黏膜中出現(xiàn)類似小腸或大腸黏膜的上皮細胞,可分為輕、中、重度。
瘤變:在腸化生的基礎(chǔ)上,胃黏膜上皮進一步發(fā)生不典型增生,即細胞形態(tài)和排列出現(xiàn)異常。
胃癌:當不典型增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有可能演變成胃癌。
既往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形成后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不能恢復,病變不能逆轉(zhuǎn),從而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不能治愈。
但是臨床與實驗的研究進展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若早期發(fā)現(xiàn),及時積極治療,病變部位萎縮的腺體是可以恢復的,其可轉(zhuǎn)化為淺表性胃炎或被治愈,改變了以往人們對慢性萎縮性胃炎不可逆轉(zhuǎn)的認識。
萎縮性胃炎是可能發(fā)生癌變的
據(jù)國內(nèi)外多年隨訪資料分析,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癌變率是:
● 5~10年癌變率3%~5%,10年以上10%;
● 輕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2.5%~11%;
● 中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4%~35%;
● 重度異型增生10年癌變率10%~83%。
其中重度萎縮性胃炎伴中、重度腸上皮化生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者,或伴癌胚抗原陽性的患者,癌變率更高,應引起高度重視,定期隨訪。手術(shù)后萎縮性胃炎者因其長期受膽汁反流的刺激,癌變率亦較高,應積極采取措施,減輕反流液的刺激,預防癌變的發(fā)生。如何預防癌變
目前慢性萎縮性胃炎尚無直接藥物預防其癌變,萎縮性胃炎的治療目標是延緩或阻滯病變的進展、降低癌變風險,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能起到預防胃癌發(fā)生的作用。
預防慢性萎縮性胃炎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特別是針對其主要病因進行干預。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萎縮性胃炎和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對于幽門螺桿菌陽性的患者,應積極進行根除治療。日常需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和不潔水源;消毒碗筷、分餐,保持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減少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風險。
對于有胃部不適癥狀或幽門螺桿菌感染史的患者,應及時進行胃鏡檢查和必要的治療,防止疾病進展。對于自身免疫性胃炎高風險人群,如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定期進行抗體檢測和胃功能評估,早期發(fā)現(xiàn)和干預。
保持均衡飲食,少吃多餐,避免過度飲食和攝入刺激性食物,多攝入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